上海博物館東館,以常設展覽為核心,精心策劃了一系列內容豐富、體系完整、歷史脈絡清晰且引人入勝的展覽。展覽不僅全面覆蓋了中國古代藝術的通史陳列,還特別突出了海派與江南文化、中外文化交流以及互動體驗等四大特色主題。東館開放多個精彩展廳,包括:中國古代青銅館、中國古代雕塑館、中國歷代璽印篆刻館、中國古代玉器館、中國古代陶瓷館、中國歷代貨幣館、陶瓷與中外交流專題館、以及“詩心造物——江南工藝的世界”館和考古上海館。其中,“中國古代青銅館”作為東館的璀璨明珠,享譽海內外。該館以青銅工藝的發展史為線索,巧妙劃分為萌生期至復古期的七大板塊,全面展示了從公元前18世紀夏晚期至公元19世紀中葉清中期,長達3600年歷史的500余件精選青銅器展品。這些展品不僅彰顯了不同時期青銅工藝的獨特風貌,更共同描繪了中國青銅藝術的輝煌篇章,讓觀眾在欣賞中領略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中國古代玉器館
中國自古以來便享有“玉石之國”的盛譽,其玉器制作歷史可追溯至近萬年前。盡管中美洲的古印第安人、新西蘭的毛利人同樣對玉器懷有深厚情感,且西伯利亞、歐洲及日本列島等地也均有早期玉器的考古遺跡,但唯有中國,對玉的熱愛歷經千年而不衰,綿延至今。
在古代中國,玉器承載著溝通神靈、敬天祭祖、辟邪安葬及祈求祥瑞的深遠意義。它們不僅是財富、權力與地位的象征,更被視作長生不老的靈藥。玉所蘊含的溫潤、潔白與堅韌等自然特性,被賦予了仁、義、智、勇、潔等高尚品德,深受歷代文人墨客的推崇與贊美。
作為中華文明中獨特而重要的文化標識,玉文化已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靈魂之中,成為民族精神的瑰寶。
上海博物館東館中國古代玉器館,作為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玉文化的重要陣地,坐擁800余平方米的廣闊展陳空間。該館在繼承原人民廣場館常設展覽的精髓基礎上,進一步拓展了通史框架,精心挑選并展出了自新石器時代至清代的360件(組)珍貴館藏玉器,同時新增綠松石、瑪瑙、翡翠等材質的作品,全面豐富了觀眾對古代玉器材質及其發展歷程的認知。
玉器館內展品琳瑯滿目,其中近80件重點展品得到了深入闡釋與拓展說明,輔以線圖、拓片、使用復原圖及動畫等多種現代化展示手段,使得展覽內容更加生動有趣。展覽按照時間順序精心劃分為多個單元,多維度、全方位地展現了中國古代玉器從萌芽、成長到鼎盛的完整歷程。從新石器時代的質樸玉器,到明清時期的精湛之作,每一件展品都深刻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獨特風貌與工藝水平。
為更好地服務于不同年齡層的觀眾,玉器館創新設置了多處主題展區與互動體驗。觀眾可以親手觸摸裸置的和田玉子料,結合玉礦分布投影,直觀感受玉的質地與魅力;四部精心制作的卡通動畫,為觀眾帶來了靜物欣賞之外的全新視覺享受;特設的“中國古玉器極簡史”主題序廳,以10件代表性玉器為線索,簡潔明了地概述了近萬年的玉器發展史,有效減輕了觀展壓力;同時,針對低齡觀眾,特別設置了兩處動物形玉雕專柜,以新穎的陳列方式激發孩子們的觀展興趣。
此外,玉器館的展覽內容并不局限于玉器本身,而是巧妙融合了多媒體內容,講述全球視角下的玉文化故事,強調文化的多樣性與共通性。從展覽前言到終章,始終放眼全球,深入剖析中華玉文化的豐富內涵與獨特價值。特別是展廳結尾處的“玉魂”主題視頻,不僅談及了西伯利亞、歐洲等地的玉器早期使用情況,還展示了古今傳承在當代玉雕上的藝術創新,引導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共同領略中華玉文化跨越時空的非凡魅力。
中國古代陶瓷館
陶器——致敬著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偉大發明。這不僅是人類首次改變原材料物理性質的創新成果,更是文明進步的里程碑。東漢晚期,成熟青瓷的誕生,標志著中國對世界文明發展的重大貢獻,瓷器自此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璀璨象征,獨步全球,成為中國文化對外交流的重要媒介,對全球陶瓷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中國古代眾多工藝美術品中,陶瓷以其悠久的歷史、廣泛的普及度及豐富的文化內涵獨占鰲頭。自近兩萬年前陶器初現,至今陶瓷生產從未停歇,跨越時空,見證了人類文明的連續性。無論是皇室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陶瓷都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普及程度可見一斑。
唐代彩色釉陶的斑斕絢麗,宋代青瓷的冰清玉潔,明清官窯的莊嚴大氣,以及歷代民間陶瓷所蘊含的世俗風情,共同展示了陶瓷藝術的千變萬化與無窮魅力。中國陶瓷史不僅是一部記錄陶瓷技藝發展繁榮的歷史,更是一部揭示其在中國古代社會、文化、工藝美術及中外交流中重要地位與貢獻的鴻篇巨制。在這座陶瓷館中,每一件展品都是歷史的見證,文化的傳承,等待著每一位訪客去細細品味與探索。
中國古代陶瓷館,傲立于東館三層,以其近1800平方米的廣闊空間,精心布局,展出了558件(套)極具代表性的館藏陶瓷藝術品。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其中近半數的展品系首次與公眾見面,為陶瓷愛好者帶來了一場視覺盛宴。
展覽巧妙地按時間順序劃分為七大版塊,旨在全方位、深層次地展現中國古代陶瓷從初創、演進到鼎盛的壯麗畫卷。這不僅是一次對中國陶瓷8000年悠久歷史的全面回顧,更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探索之旅,從新石器時代一路延伸至清末。
展品方面,該館囊括了從新石器時代質樸的彩陶與灰陶,到商周、春秋戰國時期初露鋒芒的原始青瓷;從東漢時期青瓷的優雅韻味,到唐三彩的斑斕多彩;再到宋代五大名窯瓷器的精致典雅,以及元明清時期景德鎮瓷器的輝煌成就。這些珍貴的陶瓷藝術品,不僅是中國陶瓷發展歷程的生動見證,更深刻揭示了陶瓷在中國古代社會、文化、工藝美術及中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與不朽貢獻。
在參觀過程中,觀眾將有幸一睹汝窯的絕世風采,南朝青釉刻花纏枝紋注器的精美絕倫,以及隋代青釉鸚鵡杯的巧奪天工。這些展品不僅彰顯了中國古代陶瓷的藝術魅力,更通過其獨特的造型、精美的紋樣與豐富的釉色,讓觀眾深刻感受到中國古代陶瓷工藝的精湛技藝與深厚文化底蘊。
2025年早春,黃河咽喉岸畔春寒料峭、乍暖還寒,德州黃河文化展廳內卻已涌動起“文化”的春潮。經過改造提升的黃河文化展廳,已然煥新呈現在我們眼前,那條承載德州治黃記憶的“紅心一號”吸泥船,承載著前輩們的智慧和“紅心一號”精神,在歷史的長河中劈波斬浪向我們駛來,在新時代講述著新的敘事。
LaNUBE{IA} 是一個位于瓦倫西亞 CaixaForum 的高度參與性的體驗式展覽,旨在讓人們深入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以及這項技術如何被應用于各種教育項目。它不僅是一個展示空間,更是一個促進討論和辯論的平臺。
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歷史陳列,立足中國共產黨的發展,聚焦1923年6月在廣州召開的中共三大,挖掘歷史細節,突顯關鍵人物,全面生動準確地展現中共三大在中共黨史和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貢獻。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隨著國力的增強民族自信的提升,我們展陳設計界也在不知不覺中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國內也呈現出很多優秀的設計公司和設計師,10年前那種看到國外的設計就驚嘆不已的時光也一去不復返了。國內設計師也有了自己的積淀,面對國外優秀的設計更多的是解讀吸收和對比,不再是那種狂熱的崇拜。
方案通過前沿的視覺語言、沉浸的呈現方式和互動的空間體驗,為超級總部基地的城市理念和價值觀賦形置景。聲音和動態影像不露痕跡地融入場景,對展品及歷史背景進行補充解釋的同時,也使展覽跳脫出按部就班的敘述,完成錯時性與戲劇感的營造。展覽不僅通過沉浸式的蒙太奇空間體驗幫助不同背景的觀眾更主動地參與進敘事之中,同時延續了工作室對于多角度敘事的探索,建立空間、物與文字的關聯,為單一空間賦予多種敘事的可能性和閱讀深度。展陳描繪出超級總部基地在大灣區建設過程中作為城市門戶的藍圖,展現城市建設成果,用國際化視野、前瞻性思維、創新性的設計打造了符合超總基地的高水平規劃、高標準建設的展示空間,共同見證深圳這座充滿機遇和活力的大都市在不遠的未來成為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桿城市。
“大湖流彩”是我們的設計方案所希望展現的展陳整體意向。將藍天白云下、湖水滋養中的異彩紛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景畫面作為表現的主題。在把握好整體與局部空間氛圍的基礎上,將內容進行合理化的重組與調整,做到類別清晰、重點突出。
離太陽最近的人西藏民俗文化常設展覽,高原之魂·民俗之光
在南充博物館的“歲時淳風”民俗文化專題展覽中,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將我們帶入了一個充滿生活氣息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嘉陵江世界。漫步在這如畫的場景間,我們不僅能感受到川北特色民風民俗的厚重底色,還能領略到這片土地上悠長風韻的獨特魅力。從江畔的船歌到市井的百味,從盛世的慶典到金花的異彩,嘉陵江畔的民俗文化猶如一幅豐富多彩的畫卷,徐徐展開在我們面前。
在中華文明的長河中,酒文化是串聯歷史、藝術與生活的紐帶。如何將這份厚重的文化積淀轉化為可感知、可體驗的空間?我們以“沉浸式文化傳承”為核心,推出酒文化主題館設計方案,通過現代設計語言與科技手段,構建一座跨越時空的酒文化主題空間,讓每一個造型都傳遞酒韻文化的內涵。